彩纸编织传古韵 诗词寄情忆先贤——蚌埠十六中教育集团开展清明非遗劳动实践活动

清明将至,为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劳动情怀,近日,蚌埠十六中教育集团四(2)中队的同学们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徐凌曦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非遗劳动实践”主题实践活动。师生以环保彩纸替代传统竹篾,体验非遗竹编技艺,并在手作中融入诗词文化,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意。

活动伊始,徐凌曦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清明节的习俗与竹编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她提到:“竹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用彩纸替代竹篾既环保安全,又能让孩子们感受匠人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彩色卡纸裁成细条,模仿竹篾的编织手法,一步步完成花篮、书签、挂饰等作品。编、压、折、绕……看似简单的步骤考验着耐心与细致,同学们在反复尝试中体会到传统手艺的不易与魅力。

完成编织作品后,活动进入“诗词寄情”环节。同学们选取《清明》《寒食》等与节日相关的古诗,用工整的字迹誊写在作品上。一幅幅彩纸编织的“立体诗画”跃然眼前:柳条书签上点缀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花篮提手处缠绕着“春城无处不飞花”。四(2)中队学生申灵慧表示:“第一次把古诗‘写进’自己做的工艺品里,感觉传统文化离我们更近了!”

“将劳动实践与非遗文化、诗词教育相结合,是‘五育融合’的创新尝试。”徐凌曦老师总结道。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通过亲手制作感悟到清明节慎终追远、感恩奋进的精神内涵。后续,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将在校园文化角展出,部分作品还将赠送给社区老人,传递节日的温暖问候。

此次特色实践活动以劳动为纽带,架起了连接非遗技艺、诗词文化与清明精神的桥梁。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传统节日与“五育”课程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传承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生根发芽。(王晓凡)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诗词,文化,清明,非遗,彩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