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十院博士团队手术中
日前,市一院骨科脊柱外科门诊来了一位33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出现了走路需要扶拐的情况。
小伙子表示,3个月前,他长途开车途中突发剧烈腰痛,在当地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吃止痛药,推拿、小针刀等治疗效果甚微。
那次发病20天后,他感觉腰痛稍微好了一些,但出现双下肢从远端至近端的麻木,脐以下麻木感非常严重,逐渐出现了双下肢无力,行走易下跪摔跤,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的状况。好几家医院继续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小伙子慕名来到市一院,接诊医生、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张军感到“事有蹊跷”,请同济十院进驻博士顾广飞会诊。顾广飞博士仔细询问病史,亲自诊查病人,详细分析腰椎磁共振片子,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症状可能不是腰椎引起的!通过胸椎磁共振检查,发现小伙子是罕见的胸椎椎管内占位。
椎管内占位性疾病发病率低,以神经鞘瘤、脊膜瘤等良性肿瘤多见,包括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炎性肉芽肿、淋巴瘤等占位性病变发病率更低。
术前顾博士联合神经外科薛飞博士反复研读讨论小伙子的影像资料,磁共振显示多节段胸椎管内占位,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病灶位于椎管背侧、右侧及右腹侧为主,累及范围非常广泛,部分向椎间孔蔓延。最终考虑为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占位性质考虑为少见的肉芽肿组织、转移瘤或淋巴瘤可能。
由于小伙子瘫痪症状进行性加重,顾博士抓紧时间牵头组成多学科MDT团队讨论病情及手术方式,请上海十院在市一院工作的甲状腺乳腺科菅伟博士、内分泌科孙航博士一起讨论会诊(患者合并糖尿病、甲减),请同济十院大本营的专家把关,最终决定采用显微镜下将胸椎占位性病变切除+内固定手术。
术中发现占位性病变与脊髓硬膜完全粘连,并且累及范围很广(从胸椎第7节下缘到胸椎11节上缘)。要知道胸椎脊髓是非常娇嫩的,并且胸椎椎管本身就非常狭窄,操作空间小,要在不干扰脊髓神经的情况下将病灶完全切除,难度可想而知。同济十院博士团队和市一院医护及麻醉团队密切配合,在显微镜下小心分离粘连,通过边分离、边止血的方式慢慢地将与硬膜神经严重粘连的占位病灶完全切除。小伙子麻醉醒来,下肢感觉活动良好。经过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3天后小伙子自行下地,1周后已经顺利出院。顾广飞表示,同济十院进驻蚌埠一院的博士团队将同济十院成熟的多学科合作经验带到蚌埠,像小伙子这些非常复杂疾病在蚌埠家门口也能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次多学科联合诊疗手术成功,也标志着市一院在椎管内占位诊疗水平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