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五河县:藏粮于地,良技育“良田”

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高标准农田丰收景。通讯员 李向前 摄

10月27日,五河县东刘集镇卢圩村村民卢灿品家稻田喜获丰收。记者 孙言梅 摄

10月27日,五河县东刘集镇卢圩村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稻子。记者 孙言梅 摄

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高标准农田。通讯员 李向前 摄

深秋时节,皖北平原一片繁忙景象。

10月27日,五河县东刘集镇卢圩村的连片高标准农田里,籽粒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摆,收割机来回穿梭,发出隆隆的轰鸣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五河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整修、耕地地力提升为重点,以“田成块、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为标准,加快补齐农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短板,农田建设实现了宜机宜耕、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的整体效果。

补缺增后劲

落后基建大提升

在小圩镇四陈村,施工队正在对该村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

四陈村南靠怀洪新河堤防,村内不少地块为怀洪新河新疏浚充填区,地面高低起伏较大,局部地面高差甚至近2米。

“村里排水沟分布较少且布局不合理,时常出现低地块多水易内涝、高地块缺水易干旱的现象。”四陈村党总支书记郭雷介绍,过去如果在种小麦季节雨水过多,农民一季辛苦就全部“打了水漂”。

去年,五河县投入资金3.27亿元,按照保重点、补短板、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涉及10个项目区,其中就包括四陈村。

“我们组织人力深入村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结合项目区地质、田块、水流及产业布局等实际,合理配套路、电、沟渠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生产意愿。”五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四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耕地面积3150亩,实施田地整治、灌溉排水、道路硬化等工程,并结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对项目区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项目区的土地平整,重建田间灌溉及生产体系,便于农田机械化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效率。”郭雷告诉记者,目前主体工程全部结束。项目实施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约2020亩,亩均粮食增产118.2公斤,年节水22.65万立方米,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3.8万元。

在申集镇甄集村甄集干渠改造提升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抓紧清理积土和杂草。“这条输水干渠已使用10多年,淤泥堆积,配套老旧,使用效率低。甄集村利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现状渠道维修、清杂加高,更新部分闸、涵、泵站。”项目施工方负责人说,他们正全力以赴赶进度、保质量,争取早日完工见效,为群众增收奠定基础。

记者了解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程量大,五河县专门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有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今年,该县计划再实施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建设任务9万亩,其中新建任务5万亩,提质更新4万亩,总投资约2.7亿元。目前,项目已全部进场施工。

围绕粮食稳产增产,五河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2022年被列入全省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试点县,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5.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3.7%。

粮田变“良田”

种地增收有底气

1个小时,5亩稻子收割完成,东刘集镇卢圩村村民卢灿品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如今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省时省力又省心,今年俺家稻子亩产最高的突破了650公斤。”卢灿品高兴地说。

“以前,田间都是土路,下雨泥泞,人走都费劲,更别提农机进田。自从修了平坦的机耕路,下田干活方便了,各类农机也进出自如。”隔壁田块里,村民卢茂志对记者说,现在沟渠畅通,灌溉排水根本不用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帮了农民大忙了!”

当天,卢茂志家的水稻已收八成。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卢圩村原来的低产地全部变成稳产高产的“良田”,去年卢茂志又从村里流转了300亩地进行规模化生产,种地纯利润30多万元。“今年秋收稻子平均亩产能在600公斤,市场单价也有所上涨,增收已成定局。”卢茂志胸有成竹地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有机肥撒施、节水灌溉、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也在五河田间地头得到广泛应用。

走进双忠庙镇白墩村,村民张衷环家不久前种下的小麦已冒出绿绿的芽尖,铺设在田间的水管正在喷水灌溉。“种田最怕缺水,现在我只需动动手刷一下卡就能轻松灌溉。”张衷环说,在两年前,他还要拖着柴油机到200米外的沟渠抽水,费油又费水,遇上连续干旱,沟渠干了抽不了水,当年的收成就会“缩水”。

变化来自于2021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白墩村新建了16个深水泵、115个出水阀门,新改建部分沟渠。“工程采用高效节水技术,通过提前预埋输水管道,在地头安装出水口,群众只需先刷卡,接上喷灌带就能均匀灌溉,方便又快捷。”村支部书记王光辉向记者介绍,此项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2000亩,惠及3个村民组120户村民。

农业技术应用也为农民带来真实惠。“以前一亩地抽水灌溉要花至少二三十块钱,现在只需几块钱。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我们种地更有底气了。”张衷环说。

建好更管好

夯实粮食“压舱石”

吃过午饭,东刘集镇卢圩村村民卢河,与往常一样来到刘乔路段农田防护林片区,开始一天的工作:捡拾垃圾、清除杂草。

作为卢圩村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乔路段农田防护林栽植近2万棵树木,主要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现在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得这么好,我们也要把建设成果管护好,让高标准农田持续给农民带来效益。”卢河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卢圩村成立一支8人的公益岗队伍,负责农田防护林管养、田间道路环境清理等工作。

环境卫生了,道路干净了,刘乔路段农田防护林片区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到秋收时节,田间地头连片金黄,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三分建,七分管,要想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运行管护是关键。”五河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于志介绍。该县每年从财政安排70万元管护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项目所在地群众和社会主体投入资金加强项目后期管护。

该县还推行“田长制”,采取县、乡(镇)、村三级管护机制,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体工作格局。同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充分发挥群众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耕地保护普法宣传,引导农户养成爱惜农田、自觉管护的好习惯。

于志坦言,目前局限于财力、人力等因素,高标准农田项目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据悉,五河县正在探索利用“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对年久失修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提质更新,并强化已建成项目的管理和维护,保障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记者 孙言梅)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管护,农田,五河县,高标准,卢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