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钟馗画

据蚌埠新闻网消息  历史上蚌埠淮河以北,长期处在灵璧南乡。受灵璧风俗影响,老蚌埠人家,每逢春节,都要在家悬挂钟馗图,以示消灾纳福。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春夏之交,瘟疫流行,淮北地区出现人口死亡。民众无可奈何,只好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成俗。结果,许多人家娶媳妇、生孩子,甚至有人做噩梦时,都爱在房间里挂上一张“灵璧钟馗画”。据说那画是驱妖镇邪的,有时候还专门把钟馗画贴在较为隐秘的帐子后面,作为庇护家庭平安的神灵。

蚌埠画钟馗的人不多,以灵璧县的钟馗画为正宗。据传宋哲宗年间,灵璧县衙内常有妖邪作祟,县官不敢内居,后有新官到任,不以为然,但当他住进后,夜间果然听见鬼狐的叫声,又好似看到有怪物破门而入,惊慌离开。有位老者献钟馗画挂室内,两天平安无事,可到第三天夜里,怪物竟又嚎叫。此刻,那画上钟馗持剑下来,对准怪物,手起剑落,顿时宁静,县官下床掌灯细看,发现地下真有血迹,而墙上钟馗画中的剑刃已染红。

钟馗山林神威图 赵良书 作

灵璧钟馗传说动人,钟馗画像最能传神。它秉承吴道子画风,中锋用笔,工写兼顾,构图丰满,造型威严,并深得清代画家高其佩的神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造型方面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被概括为:剑眉虎眼,阔额虬髯,粗犷雄强,威武逼人;粗丑中不乏妩媚,英武中显得儒雅,豪放中露出温柔,雄强中可现慈情。在表现技法上,形成了民间、工笔和写意三种不同的风格;灵璧钟馗画以手工绘画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民间韵味,因而具有长期的艺术生命力。

清乾隆年《灵璧志略》曾有所记述:“邑中画店林立,画商如云,车水马龙,年复如是。岁售数万张。画工衣食于斯。”灵璧著名画师韩本贵所画的《百馗图》为民国《申报》刊登后,备受人们青睐。1915年,灵璧画师翟光远的钟馗画,参加巴拿马艺术赛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县衙为褒奖画工,对灵璧钟馗画均由本县知县加盖灵璧县印一方。精品画则盖三方印,成“品”字形。

后来,凡带有“品”字印的钟馗画,被演绎成为“生意兴隆”“降福消灾”“四季平安”的象征。如果那么多画都要县衙盖印,当然不可能了。后来,就以县城隍庙代理。但带有“品”字印钟馗画,也就成了灵璧最正宗的作品。蚌埠开埠后,灵璧县内尚有专业画店数十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民间钟馗画师翟光远、韩本贵,代表作品为《百馗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蚌埠人家挂钟馗画的风俗再现。为满足蚌埠民间需要,蚌埠人民印刷厂选择接近传统风格的钟馗画,依然带有“品”字形三方县印,两侧配上“驱邪万古传佳话,惩恶千载留英名”对联,用对开尺寸纸张,1991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蚌埠人民印刷厂印刷,定价一元。这幅作品的出版,体现了传统民俗在蚌埠城市的传承,现已为蚌埠博物馆收藏。

蚌埠人民印刷厂印刷的灵璧钟馗画 郭学东 收藏

今天的张公湖岛上仍然树起一尊钟馗雕塑,还特意设计在家庭的“门”字内,意为蚌埠人家的守门神,延续着这项民俗。而这幅印刷的钟馗画,款识题有“金晴为端午节正午所点,此幅为真钟馗”。

张公山廉政公园钟馗雕塑  田万荣 摄

当然,现代人不会较真。按照民俗信仰解释,每逢端午节的正中午时,必有一幅画中的钟馗,从悬挂的墙上下来,专门捉拿恶魔。至于说到传统的灵璧钟馗画像焚灰可治病,这倒并非迷信的陋习。因为民俗画的钟馗,所用的颜料是朱砂,而朱砂正是一味中药,有安神去火之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别提到“以钟馗画像焚灰三钱,温水调服,可治痢疾和妇女难产”。只是各人病情不同,难知功效如何。

撰文/收藏图提供:郭学东

钟馗画绘制:赵良书    配文图拍摄:田万荣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蚌埠,民俗,灵璧,灵璧县,钟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