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报道 在淮河之畔,有一座以龙虾闻名遐迩的城市——蚌埠。夏日炎炎,每当夜幕降临,蚌埠的街头巷尾就满是小龙虾的香气,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最近两年,随着电视剧《长夜烬明》收视率不断攀升,蚌埠也从网络上的“蚌埠住了”变成了现实中的“反向旅游”打卡地。带着传统的“来都来了”的心理,游客们对蚌埠美食进行大胆尝试,最后发展成了包括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和冰酒酿在内的“皖C三件套”。
8月9日至11日,蚌埠龙虾走进南京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南京市民们带来了一场美食盛宴,也让“皖C三件套”之一的蚌埠小龙虾再一次走进了大众视野。活动现场人流攒动,吃虾市民热情高涨,蚌埠龙虾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这让众多人不禁发问,蚌埠龙虾,为何会这样火?
历史渊源:吃虾,蚌埠一直是专业的
国民宵夜小龙虾,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占据着中国餐饮单品第一的位置。2021年,小龙虾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30亿元。
然而,甚少有人知晓,真正令小龙虾风靡全国,开启夏夜小龙虾搭配啤酒之风的,既非盱眙、潜江这类“养虾基地”,亦非南京、武汉这些“吃虾胜地”。首个将小龙虾“捧红”的城市,乃是蚌埠。
这一切,还需从几十年前“蚂虾街”第一盘被端上餐桌的小龙虾谈起。
1979年,在蚌埠南山路的一条百十米长的街巷里,一个叫石顺利的人支起了第一个小龙虾摊位,这是蚌埠小龙虾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随着石顺利的小龙虾声名鹊起,学着他摆摊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快就布满了整条街,这条街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蚂虾街”。
到1998年时,蚂虾街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2005年,就有近70家小龙虾商户汇集于此,蚌埠也因此被冠以全国第一个“会吃虾”的城市,成为龙虾界的“鼻祖”。
短短二十年间,从石顺利的首个摊位到“蚂虾街”的繁华景象,小龙虾在蚌埠生根发芽,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引领了一股不可忽视的“龙虾热”。
繁荣之路:地理、科技、政企共筑辉煌
蚌埠龙虾发展红火,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科技的加持,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介。
近年来,蚌埠龙虾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蚌埠市龙虾养殖面积已超过14.8万亩,产量达到1.7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消费需求,还通过高效成熟的物流网络,销往江浙沪等大城市,走上了更多家庭的餐桌。
地处淮河中游,丰富的淡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龙虾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蚌埠的养殖户们不仅积极引进龙虾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也十分注重品质管理,确保龙虾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同时,蚌埠国网供电公司还协助推广电投饵、电增氧、电诱蛾等全电气化养殖方式,拓宽了小龙虾全产业链电能替代的覆盖面。这种精细科学的养殖技术,使得蚌埠的龙虾个大饱满,品质上乘,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当地还推出了“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将小龙虾养在稻田里,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小龙虾的质量,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
蚌埠市政府不仅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扩大龙虾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还通过举办龙虾节等活动,为龙虾产业搭建展示平台,不断提升蚌埠龙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龙虾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龙虾产业链。
品牌飞跃:从地方特色到全国餐桌
酒香也怕巷子深,美名还需众口传。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扩大蚌埠龙虾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蚌埠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龙虾节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近年来,蚌埠市策划启动了多届龙虾节,将龙虾文化与啤酒文化、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打造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美食盛宴。蚌埠积极打造龙虾IP,将其向着年轻化、潮流化倾向发展,推动蚌埠龙虾走得更远,吸引更多受众。
7月10日,2024山东“大宋不夜城”东平湖首届龙虾啤酒节盛大开幕,蚌埠市多家知名龙虾品牌组团亮相现场。山东的豪爽风情、东平湖的旖旎风光以及大宋文化的深厚底蕴完美结合,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与味觉的全方位盛宴。
8月9日至11日,蚌埠龙虾走进南京活动又再一次打开蚌埠龙虾的知名度。在南京这座历史悠久而又现代感十足的城市中,蚌埠龙虾以其独特的鲜美与风味,成为连接两地美食文化的桥梁。
从最初的本地的“蚂虾街”到如今的全国市场,蚌埠龙虾的足迹遍布各地。尤其是在山东、江苏等地的市场拓展中,蚌埠龙虾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秀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作为蚌埠美食代表,蚌埠龙虾让这座城市再一次受到关注,也让众多国民畅享舌尖上的蚌埠、文化里的蚌埠、发展中的蚌埠。
蚌埠龙虾的故事,是历史与现代交织、地理与人文共生的篇章。随着“皖C三件套”的深入人心,蚌埠龙虾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食客前来探寻那份独特的味蕾记忆。(汪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