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创新实践构建基层科普新格局

蚌埠新闻网消息   在近日公布的安徽省“最美科技志愿服务点”名单中,蚌埠市东升街道龙湖春天社区等2个社区名列其中。这个曾以高校资源为纽带、科技活动为载体的普通社区,如今已成为安徽省基层科普的亮丽名片。其蝶变历程,折射出蚌埠市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抓手,构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的时代探索。

校社联动激活社区科技基因

走进龙湖春天社区,科技元素处处可见:VR反诈体验室前居民有序排队,青少年创客空间传出阵阵惊叹,科普长廊里“银发族”认真研读健康知识……这些场景背后,是社区深耕校社联动机制结出的硕果。

据悉,社区通过与周边高校共建5支专业化科技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45个校社联动项目,6000余人次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科技大餐”。

“我们创新实施‘高校资源+居民需求’双向清单机制。”龙湖春天社区党委书记魏雯雯介绍,通过需求调研形成科技服务“菜单”,高校团队据此研发“反电诈情景剧”“厨房里的科学”等30余项特色课程。这种精准对接模式,使得科技志愿服务参与率从初期的不足30%跃升至如今的91%。特别是针对儿童群体设计的“科学探秘营”,通过“液氮冰淇淋实验”“机器人足球赛”等趣味活动,已培养300余名“小小科技迷”。

制度创新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在龙湖春天社区科技志愿服务站,居民郭广珍正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她说:“参加一次科普讲座积1分,担任活动志愿者积5分,现在全家都抢着参与。”

目前,全市已建立657支科技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超2万人,累计服务时长3万小时,形成“科技惠民—群众受益—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我们着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让科技志愿服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基层。”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科普大篷车”流动课堂、“王老师的科学TIME”品牌活动,已累计开展29000余场科技志愿服务。2024年公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具备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为14.3%,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一,展现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显著成效。

市花卉协会推进“点单式”技术服务破解产业难题,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培育出全国获奖选手,“科普惠民乡村行”把专家讲堂搬到田间地头……创新理念贯穿着全市科技志愿服务。据悉,通过整合30余家市直单位、50余个市级学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源,蚌埠构建起立体化科技志愿服务网络,年均开展主题活动超300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

数字赋能开拓科普新境界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蚌埠科技志愿服务勇立潮头。积极构建科普新媒体矩阵,依托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年发布科普视频200余条,浏览量突破百万;从社区实验室到城市大讲堂,从白发长者到垂髫孩童,科技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已在蚌埠形成燎原之势。通过数字赋能科普的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站在新起点,蚌埠市正谋划科技志愿服务升级版:建设“15分钟科普服务圈”,让科技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王炜  文/图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社区,服务,科技,科普,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