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蚌埠市公安局“电动自行车管控平台”被安徽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领跑者”,实现了以“警务创新+数据赋能”模式提升服务的实战应用。
“整个过程都是在网上办理,没过几天就领到了电动车车牌,实在是太方便了!”前不久,市民张先生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后,第一时间打开“皖事通”APP进入电动自行车登记服务模块。按照系统提示,张先生依次操作,整个上牌过程轻松便捷,让张先生赞不绝口。张先生所说的“全程网办”,是去年蚌埠市公安交管部门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中首创的“电动自行车带牌销售和自主上牌系统”,并成功上线皖事通平台。这一突破性的改革,旨在实现电动自行车管理和服务的“一趟不跑”“一网通办”,为市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记者了解到,在改革之前,蚌埠市电动自行车上牌面临诸多难题。如全市约有电动自行车160万辆,并以日均300辆的速度递增,但市区仅有2处上牌办理点,群众给电动自行车上牌距离远、等候时间长,有时甚至会出现电动车续航不足上牌后“回不去”的情况。此外,上牌系统与公安部平台数据不互通,无法实时进行3C认证,数据存档缺失。电动自行车录入系统对上牌量无法实时监测,带牌销售无法从源头把控,存在底数不清、套牌行驶等安全隐患。
“传统上牌模式流程繁琐,群众购车后需前往指定地点,经过多道手续才能完成上牌。而且,市区上牌点数量有限,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群众上牌不便,导致部分车辆无牌上路。”市公安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这些问题,交管部门积极探索改革路径,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技术层面,打造数据互通新系统。新系统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及官方权威检测机构实现数据互通,实现“3C认证”自动核验功能,实时校验车辆信息真伪,从源头把控上牌关。同时,建立电动自行车电子档案库,自动存档群众上传的身份证、合格证、购车发票、车架号、电机号、整车照片等各类资料,实现一车一档,同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动自行车电子档案,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在销售环节,推行规范管理的“带牌销售”模式。174家一级国标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1610种品牌和364个销售网点通过“皖事通”平台“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采取“代理商预登记、公安后台审核、网点补充车主信息、店内上牌”的模式实现电动自行车销售、入户、安装上牌等的“一站式”带牌销售,实现了购车与上牌的无缝对接,减少了未注册和违规操作车辆的数量,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风险。
为满足群众自主上牌需求,系统打通“皖事通”“安徽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邮政速递便民通”等接口,支持多种线上支付方式。群众只需通过手机APP,进入电动自行车登记服务模块,按照系统提示即可完成车辆信息录入、资料上传、审核缴费等全部流程,生成电子行驶证,号牌还可邮寄到家,真正实现足不出户自主上牌。
科技应用使电动自行车管理更加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确保了数据互通和信息安全。自系统上线以来,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无论是网上购车还是线下购车,都能轻松完成上牌,实现“车辆带牌销售、群众随心选用”。业务办理效率也大幅提升,网上办理和系统自动校验取代了传统的现场上牌和人工核验,办理时间缩短至8分钟以内,日均办理上牌业务300笔。截至4月底,办理电动车上牌业务43842笔(预登记8072笔,补充登记审核通过30902笔,个人登记审核通过4868笔),发放牌照35683张,发放残疾人号牌11张。
另外,“电动自行车带牌销售和自主上牌系统”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及官方权威检测机构互连互通,让交通管理也更加有效。“系统可实时校验信息真伪,建立电子档案,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提供数据支撑,减少了违规行驶和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效率。”该负责人表示,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电动自行车上牌的难题,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有望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融媒体记者 何沛 通讯员 杨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