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报消息 淮水汤汤春潮涌,万家灯火映民生。2025年新年伊始,蚌埠就以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为突破口,用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字书写民生答卷:1-4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610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49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30人。长三角归来的务工者坐上了“接你回家”大巴,社区就业服务站永远有岗位为居民推荐……珠城大地上,每一个就业岗位的背后,都跃动着民生至上的温暖脉搏。
青春扬帆正当时:
护航高校毕业生逐梦启航
在施普瑞德材料科技(蚌埠)有限公司明亮的办公室里,赵璐轻点鼠标完成报表,胸前的工牌映着朝阳熠熠生辉。三个月前,这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还在为职业选择辗转难眠。是龙子湖区人社部门“送人到岗”活动架起的桥梁,让她与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如今她已经正式入职,月薪超5000元。“从政策宣讲到岗位匹配,就像有位‘就业导师’手把手教导,为我护航。”赵璐的感慨,折射出全市高校毕业生帮扶体系的精准发力。
聚焦青年学子“就业焦虑”,蚌埠市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市举办各类型招聘会604场,其中线上招聘会118场,线下招聘会486场。组织19629家次企业参与公共招聘,累计发布岗位21.5万次,达成就业意向2.5人。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跟踪服务,在蚌埠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校友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上,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经理表示:“今年人社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对接,岗位匹配更精准了。”
雁归淮畔筑新巢:
铺就返乡人员就业“暖心路”
春末夏初的清晨,41岁的胡彪站在安徽吉宏环保纸品公司的车间里忙碌着。回想着自己由常年漂泊在外到返乡“家门口”上班的求职历程,这位41岁的怀远汉子告诉记者,自己曾在长三角地区工作多年,今年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会,入职了家门口的企业。“工资不比外地低,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胡彪说。
就在这家企业,同样是在外多年,如今选择在家乡就业的赵攀红,与胡彪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感受。“以前年纪轻,老想着去外地,现在年龄逐渐上来了,才感觉到还是家里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嘛。”胡彪和赵攀红的就业故事,也是更多返乡务工者“凤还巢”的故事。
在引凤还巢的“就业迁徙”中,蚌埠铺设三条暖心通道:148辆就业直通车开进田间地头,春节前“接你回家”活动发放的数千份政策礼包成为大家的“就业指南”。
在怀远县“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现场,从上海返乡的李大姐数着岗位表感叹:“以前找工作到处跑,现在是岗位送到咱村口来了。”
一场场送岗到人、送人到岗活动中,一次次“工地云招聘”“直播带岗”的镜头里,那些提着行李登上返乡大巴的笑脸,正是“就业不用去远方,珠城就是好地方”的最佳注脚。
破茧重生再出发:
托起困难群体“稳稳的幸福”
安徽省大富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质检车间内,张明明凝神校准仪器,正在专注于检验员的工作。2个月前,这位42岁的失业人员正一边在县人社局窗口申领失业保险金,一边为未来的生计发愁。此时,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不仅协助他申领到失业保险金,更送来了重点企业招聘岗位表。如今6000元的月薪,让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拾信心:“没想到去领失业金人家就给我介绍工作,我觉得现在只要愿意干,日子一定是越来越好。”
面对各类重点群体,蚌埠扎实构建起就业保障网: 扎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失业在就业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统筹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动态开发扶贫公益岗位11259个,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11259人,动态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5家,吸纳就业人数632人。一项项动态更新的“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如同城市温情的神经元,时刻感知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个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高校毕业生的简历化作聘书,当返乡农民工的行囊变成工装,当失业人员的愁容绽出笑容,蚌埠用精准施策的温度,让每个群体都感受到用自己的双手在珠城安身立命的温暖。一万六千个就业故事,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实践,更是奋力书写“幸福蚌埠”民生篇章的铿锵落笔。
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翁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