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作为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其入选不仅是对7300年前双墩先民智慧的礼赞,更标志着淮河文明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双墩遗址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不仅确立了“双墩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更以667件刻划符号震惊学界——这些刻于碗底圈足的符号,内容涵盖鱼、猪、鹿等动物及生活场景,被公认为探索中国早期文字起源的核心资料。其特殊之处在于,符号多产生于制陶晾坯的漫长过程中,既是先民对自然的观察记录,更蕴含着“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认知方法论,为解码汉字起源提供了又一佐证。
作为全国罕见的依托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双墩遗址核心区完整呈现了距今7300-7100年的早期定居聚落风貌。其中,陶塑纹面人头像以其独特的纹面习俗和精湛艺术,成为史前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动注脚;遗址博物馆则通过数字化展示与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双墩文化与春秋墓葬的双重文化脉络。
蚌埠市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郭全表示,此次入选国家级的背后,源于八年创建的艰辛历程。如今,博物馆、文化村、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等核心工程已全面竣工,一个兼具学术价值与公众体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已焕新亮相。 “淮河流域是连接长江与黄河的文明'中间带',双墩遗址则是这一区域的‘文明密码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队长张东博士表示,遗址公园的挂牌不仅为淮河文明探源提供了实证支撑,更将通过动态监测与后续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体验等创新,让7000年前的聚落生活“活”在当下。未来,这里将成为公众读懂“最早的中国”的重要窗口,持续书写淮河文化的时代新篇。
记者 王兰兰 关敬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