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年轮,总会在特定的年份镌刻下前行的坐标,为奋进者注入继往开来的力量。
今天,是固镇县建县60周年纪念日。从1965到2025,这两个特殊年份对于现代化征程上的固镇来说象征着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六十载。春风吹过一甲子,在光阴的褶皱里铺展着固镇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
一
翻开《固镇县志》,大事记中的第一个记载便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项羽率10万楚军从陈下(今河南淮阳)败至垓下(今濠城集),被数十万汉军围困。项羽兵败南逃,史称‘垓下之战’。”
固镇,古称谷阳。汉高祖刘邦在此设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今天的固镇。
7500年前的集东遗址、4900年前的南城孜遗址、4600年前的垓下遗址和2000多年前的谷阳城遗址……固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已发现2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其中“垓下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获评“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江淮地区无史前古城的历史空白。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目前是淮河流域和安徽省最古老的城址。因此1965年7月建县的固镇,不仅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县”,也是安徽省“最古老的城”。
一座城有了历史,就有了底蕴和魅力。
新征程上,固镇县深入推进“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教育兴县、文旅富县”四大战略。文旅成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旅游提升行动”列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之一。专门成立文化旅游招商小组,大力开展旅游招商活动。
“固镇县正在按照全域旅游规划,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垓下景区提质升级,力争把固镇打造成为皖北地区的旅游集散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固镇县文旅体局分管负责人邱晨光告诉记者,旅游提质,让文化遗产变成了“财产”。
眼下,固镇县以垓下遗址为基础,串联起县博物馆、垓下遗址展示馆、津浦铁路固镇遗址公园、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哪吒闹海等景区,着力打造“汉兴之地、胜利之城”文化名片,充分展示固镇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文旅产业“多点开花”。
截至目前,固镇已建设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2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2024年,固镇县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分别增长33%、17%。
六十年砥砺前行,固镇文旅从“遗址守护”走向“价值创造”,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开花”。在固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变得密不可分,“文”与“旅”的深度融合,让旅游更有“诗”意,也让固镇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走向“远方”。
二
如果把固镇县工业发展比作一粒种子,那么1965年则是它的“萌芽期”。这一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只有278万元。几间平房里,工人们用铁锤敲打出第一辆农机、生产出第一袋面粉。
建县以来,固镇不断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增长,持续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去年,固镇县46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3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1家、总数169家,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
“一路走来,我是亲身参与到固镇工业蝶变中的那一批人。”从小作坊到大企业,再到如今的行业翘楚。站在建县60周年的新起点,安徽三星树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付感受颇深。历经30年奋斗,三星树脂以技术创新打破国际垄断,以产业升级响应国家战略,其发展轨迹正是固镇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到领跑的生动缩影。
199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周家付投身乡镇企业局下属化工厂,在离子交换树脂这个“小众赛道”开启创业征程。“彼时企业仅是‘小打小闹’,租厂房、做单一阳离子树脂,年产能不足千吨。”周家付表示,2004年企业入驻开发区,20亩土地成为首次“扎根”的起点,产品类型和产量仍存在局限。
转折始于2014年。在固镇县“筑巢引凤”的推动下,三星树脂启动跨越式扩建。从20亩到230亩的生产场地,从手工生产到智能化车间,企业拥有阳树脂、阴树脂、特种树脂、抛光树脂、硫酸镁等6条生产线,所有产品及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先后获得专利20项,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冶金、家用全屋净水等行业,市场覆盖了国内各省市并远销欧美、中东、非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三星树脂在10年内完成了传统产业的“三级跳”。
从蚌埠过淮河向北行驶,可以一览固镇经济开发区内的甬蚌产业合作园区、台湾工业园、食品产业园、化工产业园。从南至北,场景不同、产业不同,但一路都能感受到这座年轻县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呈现的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开发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先后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维生素、聚乳酸两大世界级产业链。”固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元庆介绍,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入驻企业300余家,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外资企业47家。
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成立于2002年3月的固镇经济开发区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2024年,开发区共落户亿元以上项目40个,协议总投资131.5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5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2%;入库税收5.96亿元。固镇县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完成产值70.17亿元,同比增加14.95%。
从工业萌芽的“一粒种子”,成长为产业繁茂的“参天大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固镇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
仲夏时节,放眼固镇大地,丰收的喜悦在120多万亩希望的田野间流淌。
建县以来,固镇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65年的3595万元增长至143.64亿元。
国家商品粮大县、全省油料第一大县、全省畜牧十强县……一块块金字招牌,诉说着固镇这片土地的富饶。耕耘锦绣六十年,固镇农业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着从“量”到“质”的传奇跨越。
从人工弯腰到机械驰骋,从背负式收割机到如今的智能农机,固镇县天泽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坡用“天翻地覆”形容家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风吹麦浪遍地金,在他的田里,一台搭载了北斗卫星系统的智慧化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机器可以自动收集多项收割信息,并能实时监控作业质量,确保小麦精准收获。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农机装备支撑。1965年刚建县时,固镇县农机总动力仅为5650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为42台,农用汽车2辆,全县没有一台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我10岁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收割机,那时候购置收割机的钱,够在老家盖个房子嘞!”35岁的高坡是种地的“老把式”,如今他成为固镇县石湖乡的农机服务经纪人。在合作社机库,60多台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整齐排列。
“现在的新机器每小时可收割12到15亩小麦,效率是父辈时代背负式收割机的3倍以上。以前割麦每亩抛洒10斤,现在不到1斤。”高坡指着电控精量播种机介绍,今年新购的16台播种机,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下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
高坡的奋斗轨迹,正是固镇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到2024年底,固镇县农机总动力达151.0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31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389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322台,花生收获机1797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7.8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0.89%。
固镇县先后荣获“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农业农村部“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安徽省2023年度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落实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安徽省2023年度“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
今日之固镇,在“藏粮于技”的坚守中筑牢根基,在“特色富民”的探索中开拓新局,在“全链发展”的实践中厚植优势。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蜕变,都镌刻着“三农”工作者敢为人先的勇气,凝聚着千万农民辛勤耕耘的汗水,更彰显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四
从商周时期“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车马驿道,到如今“八纵八横”高铁网织就的流动中国,道路始终是文明演进的具象载体。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固镇县交通局规划建设股负责人于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74年出生的他,和脚下的“路”打了30年的交道,固镇县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固镇县的五蒙高速建设现场,一条新的交通动脉正破土而出。“发展得真快,一切都太不一样了。”机械轰鸣没有盖住于刚发自内心的感叹。
固镇县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舟车的便利之地。京京古道固镇段可达南北两京和九个布政司,因此又被称作“九省通衢”。
路,一头牵着历史,一头连接现在……
从“九省通衢”到立体交通网,固镇交通的驰骋从1965年开始。建县以来,固镇迅速掀起乡村道路建设热潮,畅通产业富民路的春风劲吹。到1978年底,乡间道路增至203条,全县公路总里程突破800公里,初步搭建起县域交通骨架。1985年,纳入养护管理的干支线公路达11条,总长度189.4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36%,公路养护体系逐步成型。
如今的固镇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在干线公路网络方面,国省干线总里程已达28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占比32%,二级以上公路占比高达77%,公路等级结构显著优化。当前,宿州至固镇、五河至蒙城两条高速公路正加速建设,预计2025年底竣工通车。届时,将建成东西互联、南北贯通的综合运输通道,对外辐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站在甲子轮回的新起点,固镇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乘风破浪。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固镇人手中,他们将继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与青春活力的土地上,续写更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故事,奔向更加璀璨的下一个六十年。
蚌报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通讯员 凌义乐 文/图
新途再启 奋斗未央
□ 庞贵军
当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时候,固镇一甲子,与祖国同脉搏,以躬耕之志写峥嵘,向时代交出光辉答卷——
垓下遗址焕发新生机、三星树脂在其细分赛道实现从追赶到领跑、智慧农机驰骋于金色麦浪、五蒙高速即将贯通“九省通衢”现代版图……
六十年,固镇,始终以奔跑之姿,在辽阔的坐标上定义未来。
这份未来,是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深情交融。从垓下遗址到“汉兴之地”,生动诠释历史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滋养创新的沃土。未来,固镇文旅需更智慧地“活化”历史,用科技点亮沉睡千年故事,让非遗技艺在年轻匠人手中焕发新彩,将老街古建打造成流动风景线,让“汉兴之地”成为皖北文旅版图上最闪耀的徽章。
这份未来,是产业之树在创新土壤中向天空伸展。三星树脂的“三级跳”,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的崛起,都是固镇“工业强县”战略的生动注脚。未来的竞争,是“新质生产力”的比拼,固镇当以更大魄力拥抱“智造”浪潮,让精细化工、生物基材料等优势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在绿色低碳赛道上培育更多“隐形冠军”,让工业引擎迸发出更强劲动能。
这份未来,是智慧赋能下田野升腾的希望。当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机驰骋于沃野,当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突破新高,固镇农业的“质变”已然发生。未来,在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同时,要让数字农业、智慧农场从示范走向普及,让农民“慧种地”,在藏粮于地深挖潜力,在藏粮于技广辟蹊径,牢牢端稳中国饭碗那份沉甸甸的“固镇担当”。
这份未来,是条条通衢所连接的诗与远方。从“九省通衢”的历史荣光,到即将贯通的五蒙高速,道路延伸之处,即是发展所向。未来,织密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让人才、资源与机遇加速汇聚,让固镇真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奔涌不息的活力枢纽。
纪念日并非终章,而是新篇序曲。
而今,希望的车轮正碾过金黄麦浪,载着汉风楚韵回响,沿着智慧铺就铁轨,奔向远方。固镇父老乡亲,请继续挥洒汗水在这片热土,我们耕耘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在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续写更加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