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小伙牵头,为村里修了条260米长"情义之路"

合肥在线消息   7月19日,蚌埠市固镇县城南陈坝村,一条新铺的水泥路在烈日中泛着白光。年轻人殷徐站在路口,举起手机拍下合影发到社交平台:“和乡亲们一起修的水泥路,完工大吉。”配图是一张合影这背后的故事,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返乡建设”。它从一条狭窄、年久失修的小路开始,穿过村民间的信任、协作与情感,也串起了一家三代人与村庄之间的深情。

一条“连着过去”的小路

这条要修的路,只有260米长,是村里通往镇上主干道的唯一通道。原本是一条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尤其是中间那座小桥,已经年久失修,路面斑驳不堪。

“那座桥,是我爷爷40年前带人修的,上面还刻着当时的日期。”殷徐每次路过,总会想起爷爷讲过的事——当年没钱没设备,全靠村民肩挑手抬、打着手电一锹一锹砌起来的桥。“那时候,桥修好了,大家还专门摆了酒席。”

多年过去,那坐桥成了村里的标志,也成了“连着过去”的记忆。而这条小路,也见证着乡村几十年的变化:村民们出门走这条路、学生上学走这条路、老人去镇上赶集看病,也都走这条路。但因为年久失修,这条路渐渐成了“难走的路”,尤其是对骑电动车、推板车的老人来说,成了日常的一道难关。

“每次回村看到老人从坑坑洼洼里小心翼翼地通过,我心里总是不舒服。”殷徐说,修路这件事他想了很多年,直到今年夏天,终于下定决心。

村民“共修一条路”:有人出力,有人送冰棍

修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只是钱的事。村里地多路杂,有的还牵涉到几家农户的地块。殷徐知道,第一步必须是“做通人情”。于是他请了十几位村民代表到家里开会,煮了汤、烧了菜,一边吃饭一边商量,“我们想修这条路,但希望大家都能参与,不是我一个人修给大家,而是我们一起修我们自己的路。”

有人一开始担心影响庄稼,有人提出是否能预留排水口……但在详细沟通之后,最终所有人都点头支持。“有位大爷说:‘你愿意牵头修路,我们不帮忙,像什么话?’”殷徐笑着说。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得出奇顺利。他自掏腰包负责购买水泥、砂石、木板和板模,还找来了熟悉的挖掘机师傅帮忙清基,大家则分工合作:年轻人抬板子、老人烧饭、孩子帮忙运小工具。

“最感动的是那天早上五点,我还没起床,就有人来敲门,说‘赶紧起来,今天要干正事了!’”殷徐说,“六点半不到,已经站了几十号人。”这次修路,殷徐个人出资约2万元。

那天是37℃的高温天。有人从镇上带来几大桶冰棍和矿泉水放在树荫下,还有村民特地煮了绿豆汤送过来。每一块板模放下去,大家齐心喊着“放、压、整”,一边喊一边配合。“这260米的板子,原本要铺两天,结果不到中午就干完了。”殷徐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我们一起干出来的路。”

村子虽不叫“幸福村”,但这条路叫“幸福路”

修路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出后,很快收获了点赞与评论。有网友说:“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村子吗?”也有人问:“你们还差钱吗?我愿意出点。”

“其实我们不是为流量,也不是图别人的表扬。”殷徐说,“这条路就在我们脚下,修好了,不光是方便,更是心里亮堂。”

2023年时,殷徐为父亲筹资安装人工耳蜗的事,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当时,他详细记录了从医院检查到手术恢复的过程,一句“想让父亲重新听到世界的声音”,感动了无数网友。

“那次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这次修路,也是。”他说,“你出工、我出力、他出水,大家都不是为自己,是为整个村。”

如今,新修的水泥路已经通车。老人可以推车平稳通过,孩子可以在路边追逐打闹。有人提议要立一块石碑,写上“众人修路”几个字,也有人说,以后谁家结婚走这条路,得特地放上两挂喜炮。

“我们村不是‘幸福村’,但这条路就是‘幸福路’。”一位村民说。

而对殷徐来说,这条路不仅连着村头村尾,更像是他和村子之间一种深深的联结。“爷爷那一辈当年建桥,现在我修路。以后我会带孩子走走这条路——告诉他,家的方向,总是越走越宽。”

记者 王书浒(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深情,水泥路,修路,条路,返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