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街道“三化融合”锻强小区党支部 增强为民服务实效

安徽网蚌埠消息   近年来,黄庄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着力建强阵地、办好实事、搭好平台,不断深化“家门口”党群服务,将居民小区党组织打造为凝聚群众、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形成“组织强、服务优、治理活”的新格局。

一、阵地建设标准化,织密服务网络。

坚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营造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建强网格队伍,推动基层治理细致入微。推行“一小区一支部”模式,对商品房、老旧小区等分类施策,搭建起小区党组织和居民议事会的“一组一会”架构,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以生活小区为单位,按照“八有”建设标准,统筹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建设。依托社区配套用房,小区物业服务中心、闲置用房等,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个,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26个,实现党建阵地全覆盖。在辖区打造“党群驿站·淮畔新港湾”,建立5处服务站点,依托社区“淮畔新港湾”党群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充电、热饭饮水、法律咨询等暖心服务2800余人次,真正将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安排专人结对联系流动党员,创新“线上报到+积分管理”机制,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参与小区治理。依托网格党群服务阵地,共讲党的故事、共宣党的政策、共开主题党日、共议“家长里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参与主体多元化,凝聚服务合力。

积极探索建设“皖美红色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打造“皖美红色物业”。深入开展住宅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搭建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商议事平台,以楼栋会、邻里会等形式,引导矛盾纠纷在正当渠道内解决。今年以来协调破损管道维修、车棚修建、改造充电桩等事宜70余件,解决居民问题65件,居民满意度达100%。探索运用“积分制”,发挥党建“铸魂”作用,依托“慧满淮畔”小程序,构建“数字化+积分制”模式,将网格化管理与积分制相结合,进一步织密红色网络,激活基层党建细胞。推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居民党员“直接管理”,精心组建9支党员志愿服务小队,涵盖家政、维修、帮扶等多个领域。通过“网格吹哨、队伍报到”的高效机制,居民的点单需求能够迅速得到回应,相继解决了落水管道损坏、停车难等问题,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大能量”,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服务的温度与速度。通过“存储爱心、兑换幸福”引导鼓励居民在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中作表率、当先锋,让居民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治理精准化,凝聚共治力量。

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扎实推进“网格+巡查”日常走访,将“一组一会”成员和无职党员纳入巡查队伍,通过常态化上门走访、政策宣传、信息收集中倾听群众声音和诉求。以街(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服务阵地,积极推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将在职党员纳入社区“一组一会”、居民业委会队伍,收集居民合理化诉求,推出服务需求清单。 今年以来累计接收新进在职党员31人。定期开展协商,解决小区地下车库乱堆,私拉电线、处理上级交办的安全隐患排查、多方协调居民办理房产证等问题120余次。注重服务群众到位,在拓宽服务项目和渠道上下功夫,着重从关爱居民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作为落脚点,建立拓展了“爱兵热线”“热心赵大姐”等项目,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各类公益免费服务,其中免费理发、磨剪子、磨刀成为每周固定服务项目,群众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黄庄街道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建强用好居民小区党组织,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韩勇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