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靓淮河”是品牌也是引擎

安徽网蚌埠消息   “靓淮河”是蚌埠市的地方品牌、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标识和引擎。拥河发展的缜密思路汇聚了优势、睿智、潜力和人文气息,也为城市转型升级贴上了“绿色标签”;蚌埠“靓淮河”亮出的不仅是地方的大气、底气、瑞气,也是圈点城市蓝图的神来之笔。

蚌埠“靓淮河”瞄准“为城市添景、为居民休闲添乐、为河流润色”的靶向,让灵动的千里长淮成为“活水源头”,以浩浩荡荡的态势“流金淌银”,深挖淮河自然资源优势潜力,发扬“公而忘私、民为邦本、尊重自然、以身为度”的大禹治水精神,将奔流不息的淮河变为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栈道、曲桥、花海、凉亭美轮美奂,风光无限的淮河带状公园把高新区、试验区、城市副功能区、产业转移区紧紧地揽入母亲河的胸怀,给城市发展矗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城市空间布局扩宽了空间,融入了“人水和谐共生”人文气息。

蚌埠“靓淮河”也同步按下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快进键,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匀速前行。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扬帆起航,刻画出显山、露水、透城,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现代化城市新貌。依水而秀、依水而活、依水昌盛的新型城市轮廓,给城市文明注入了活力、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增添了吸引力。由此可见“靓淮河”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也是地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典范。

首先,“靓”出崭新的人文景观。本着“城市功能提升+淮河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打造有人文温度、有亲和力、有看点、有情调的休闲度假圣地。让城市发展融入山水人文元素。并根据城市文化背景和淮河、涂山、龙子湖资源储备,从河道治理到生态修复、从文化旅游到产业集群,拥河发展战略不仅实现了为城市发展精准定位,还让产业聚集、经济转型融入了浓郁的“地方元素”。

再者,“靓”出了地方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一劳永逸地解决主城区防洪、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交通出行、南北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凸出问题,掐准山水相依的地方“脉搏”,传承创新淮河文化,培育城市文化,弘扬厚德文化,营造诚信商业文化,创新产业文化,弘扬开放包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淮河经济带、淮河产业群协调发展,赋予了淮河文化崭新的生命力。靓出了龙子湖风景区、涂山风景区、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禾泉小镇等地方旅游品牌。

其次,“靓”出地方文化的魅力。通过拓展“大禹文化、双墩文化、铁路文化、航运文化和码头文化”,真正实现让水资源优势得以扩展、水文化衣钵得以传承,让大禹精神中蕴藏的“大仁、大智、大勇”发挥出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从拓展旅游业态及旅游产品开发延伸文化产业链,实现了“天人合一”完美结合,用厚重的文化底蕴、美的快感、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让每个在淮河岸边休闲的市民都能把淮河岸边的变化,口口相传为炙热的百姓故事。

“靓”出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风采。以打造跨省域的生态经济共同体为己任,构筑皖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的内陆港口。紧紧抓住淮河生态经济带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瞄准南北文化转换、交流、融合核心地带”的定位,凭借“中国南北分界线地标城市、千里长淮第一港”潜在实力,将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智能传感器产业作为集群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创造了“蚌埠速度”、“蚌埠经验”、“蚌埠品牌”。

事实证明,“靓淮河”还为沿淮河流域滩地生态环境治理、河道防洪除涝能力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靠水吃水”提供了可以复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拉动了沿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靓出的不仅是知名度、内涵和实力,还有与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圈无缝衔接“从内河衔接远洋”的气势,展开了城市欣欣向荣的幢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蚌埠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地方俗话,正是这句“接地气、冒热气”的口头禅,把发展机遇赐予了蚌埠,通过治理淮河,提高了防洪能力,修复了淮河生态,改善了城市交通,优化了人居环境,拓展了城市空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靓淮河”不再是单纯的河流文化、水利文化、区域文化的互补,而是经济、环境、现代文明的叠加。

“靓淮河”让蚌埠实现了“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综合效应,也为淮河流域城市建设发展培植了看点和亮点。(吴高翔)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