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蚌埠消息 近年来,怀远县河溜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为核心,创新实践模式,让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这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治理实践,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河溜镇莲花村,古老的“莲花花鼓灯”正上演华丽蜕变。村民们赋予其“新使命”,将花鼓灯表演与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巧妙融合,每逢节庆、喜庆活动,欢快的鼓点响起,舞者身着艳丽服饰,用灵动的舞姿传递新风尚,让传统民俗变身新时代的“宣传标兵”,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
在河溜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九莲塘完成“华丽转身”,升级为集党群服务、村民议事、矛盾调解、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智慧场所”。在当家塘护栏改造工程中,“一组一会议事会”协商机制发挥关键作用。村民们围坐一堂,传承“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以“有事好商量”的现代治理方式,妥善化解矛盾分歧,最终实现村民100%支持。九莲塘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
移风易俗工作中,河溜镇以传统文化“重义轻利” 的内核为指引,掀起婚嫁新风潮。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践行“零彩礼嫁女”,在他们的带动下,村规民约积极引导,高额彩礼陋习逐渐被打破。“崇俭尚德”的婚嫁新风在当地蔚然成风,因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大幅减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显著提升,“为爱减负”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祠堂村则将传统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发扬光大,创新推出《红白事办理规范》,以契约形式明确“三限标准”:礼金不超过200元、仪式不请唢呐、操办不超过2天,并由“红白理事会”对超标操办家庭进行公示劝诫。自实践治理实施以来,红事礼金下降50%,白事操办费用减少60%以上,“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规范,周边村民组纷纷自发效仿。
如今的河溜镇,基层矛盾纠纷显著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化作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治理效能。
下一步,河溜镇将继续深化“一村一品”文化治理模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基层善治的源头活水,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刘流)